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08年后世界各国政府没有太多的纷争就纷纷出台了刺激经济的政策,在对难于自救国家的救助上,谈判争论的时间也大大缩减,往往在危机被披露的同时,各种可能的国际救助计划就已经摆在了公众面前,在政府间合作的层面上看,国际社会在危机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体现了高度的合作精神,政策反应速度也异常迅速。但从危机全面爆发到现在27个月过去了,世界还是没有重拾信心,对风险的承担意愿仍然不强,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忧仍有很多。黄金价格仍然在缓慢攀升,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导致对黄金的更大热情。人们到底在担心什么?

不确定性向政策领域聚集

经济周期是经济循环的必然过程,过度累计的经济生产需要一个萧条时期来完成自身的调整,在过度下跌后重拾信心,进而开始新的扩张期。整个循环周期中,如同乘坐过山车,既有经济快速上升带来的无限希望与快乐,也不可避免的要经历经济收缩期的茫然和彷徨。人们本能的会想要避免不愉快的体验,因此,经济危机对人们生活的切肤之痛仍使得任何可以减轻刺痛的手段都充满了诱惑。政府政策干预经济也正是以减小经济波动为旗号而在危机期间受到广泛接受的。基于过去若干次危机的经验,各国政府在2008年危机后没有太多的迟疑就纷纷采取了各式的短期经济刺激政策,试图平缓经济下滑的速度,减少危机带来的调整痛苦。

利用政策以及政府的反周期经济行为来改变经济运行轨迹是一系列危机政策的美好初衷,从政策效果上也确实实现了经济的V型反转,强势的阻止了经济的进一步下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不时暴露的一些新问题,人们开始怀疑政策是否真的解决了问题,使经济重回上升通道,还是仅仅暂时的掩盖了这些问题.这并不是政策本身的错误,也不是政府选择的失误,而是政策选择的一个衍生品。简单的说,经济调整是经济螺旋上升中对积累问题的集中解决过程,政策的作用在于将调整的周期加长,以期分散调整的强度。将原本会集中爆发的问题通过政策干预而分散到较长时间中逐个爆发,为人们赢得更多调整适应的时间。但也因此将问题都淹没在了水下,没有人知道什么到底水下的冰山有多大,什么时候可能触礁。当欧洲国家不是爆出信用问题的时候,人们变得不确定这张问题清单到底有多长,整个问题黑洞到底有多大,因此形成的不确定性事实上影响了对未来经济的信心。

政策成为2011关键词

从政府为经济危机开出第一份背书开始,各国政府就已经将经济危机的各种后果揽入怀中,人们开始习惯于政府会为一切问题买单。一方面预期在看到问题暴露的同时看到各国政府的救助对策,另一方面却不断增加了对政府承担能力无限扩大的担忧。政府在危机后不断累积的责任开始让人们对政策的能力和后果产生怀疑。而政策对于信心提升、对经济刺激的效果却因为人们对政策的充分估计以及习以为常也越来越不显著。人们一面要求政府作的更多,一面又担心政府承担的过多责任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相应放大,对于政策取向的争论也越来越激烈。有认为经济复苏还不稳固因此要求维持政策刺激的;也有认为刺激的效果已经递减,而且政策刺激过多、过长对恢复经济本身活力不利,因此力主刺激政策的尽快退出。不管怎样,政策对于经济形势的发展都会产生更加重要的影响,对政策的判断已经成为影响对明年经济发展判断的一个重要考量。

随着政策的对经济走势的内生化,系统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强,而政策本身也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复杂而变得越来越难于决策。在即将到来的2011年,政策与民众信心的拉锯战还将继续。当前的经济表现不足以说服决策者放弃刺激性政策,而人们对于刺激政策后果的担心又影响了人们对于经济前景的信心。在政策与民众的博弈中,双方的判断都变得愈加困难了。

被延长的全球经济复苏周期

刺激政策原本是为了在市场过度波动,经济急速调整的时期起到稳定经济,稳定人们信心的作用,但在实际运用中,却逐步接受了更多地决策权让渡,扩大了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因此,在未来的一年中我们仍会看到政策小心翼翼的为经济护航,不敢在经济出现明显好转前贸然退出。而人们在政策干预的环境中更加难于确认经济的转好,因政策掩盖变得难以看清的实际状况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更加谨慎的投资行为,进而放缓了扩张的步伐,延缓了整个经济复苏的进程。

这样的国际经济环境让明年的中国经济增长很难寄希望于发达经济体的复苏,内需仍将是拉动中国的经济的主动力。从另一角度来看,中国经济的改革也将在外部疲软的国际环境中获得新的改革动力,更快的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当世界在为缓慢复苏而感到苦恼的时候,中国将不得不面对改革带来的“成长的烦恼”。

话题:



0

推荐

孙驰

孙驰

17篇文章 9年前更新

观察经济、分享观点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