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国务院报告中明确“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得到巩固”,关于经济走势的图形之争也随之尘埃落定,“V”型翻转获得广泛共识。回顾过去一年,中国决策者在危机面前当机立断的雷厉作风以及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年积累起来的经济力量都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但曾经希望危机能够给中国带来进一步改革契机的人们多少是有些失望的。

在危机爆发前的中国经济已经出现过热,很多经济观察者都已经看到增长模式上的不可持续性,这种反思在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达到顶峰,对经济结构调整的理论讨论也获得了政策层面的重视。金融危机让我们看到2002年以来增长模式的脆弱性:在自身经济没有出现任何基本面变化的条件下,美国的经济下滑直接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巨大风险,并迫使中国调动所有经济资源对经济进行干预和刺激。在暴露的风险面前,调整经济结构成为出一揽子刺激计划以外讨论最多的提议。危机作为深化经济改革的契机和推动力也有其积极的一面。但迅速反弹的经济指标都显示出像危机前模式的回归。我们的出口在恢复,关于东莞地区“民工荒”的报道又开始见诸报端;大量外资又开始流入,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再次高涨;高投资与产能过剩问题仍旧突出;居民收入分配不均衡、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匹配以及居民投资难、消费难的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对危机的应对似乎除了调动一切力量实现8%的经济增长目标外并没有太多的获益。危机前已经潜伏下的深刻问题虽然在危机中暴露了出来,但又在迅速反弹的经济增长掩饰下变得不那么迫切了。这一方面让我们感到缺憾,同时为将来的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埋下了伏笔。

在各国的经济发展史中,危机始终是变革的契机。当一种发展模式可以持续发展的时候,所有对这种模式的质疑都显得微不足道的,也不能引起过多的共鸣和变革的要求,但危机往往提供了一个问题暴露的时机,让人们更容易对旧模式的问题达成一致看法,同时因为旧模式的难以为继,也迫使人们参与到变革中来。但过去一年我们所经历的危机虽然来势汹汹,但在政府的强刺激下很快企稳回暖,对经济结构调整的讨论才刚刚开始就已经在经济强劲增长的事实中淹没了。在当前模式可以持续下去的情况下,再讨论转型就又回到了理论之争,有些回天无力之感。这种忧虑并不是个人的杞人忧天,当下就有不少分析师在担心强增长过后的2011年,因此不敢妄换工作的有之,因此挣钱投资只争朝夕的也有之。带着理想主义者的执著,在危机还没有完全过去的时候,再把“缺憾”拿出来讲一讲。

扩大内需几乎已经成为一年以来最流行的药方,由此出来的“消费券”、“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一系列政策成绩显著,但都带有很强的一次性特征,对于持续驱动经济增长并没有很强的效果,也并没有改变我国居民消费中两头的缺失:一头是稳定的就业和稳定的收入预期;另一头是便利的消费环境及对需求的充分供给。在我看来对于这两方面问题的求解又统一到了投资政策上。

从提供的职位来看,制造业所能提供的工作机会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让位于服务业了。此外,国有控股的大型企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也远少于民营、私营企业提供的就业数,最大限度的放开行业准入允许不同类型资本进入本身就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虽然我们不能保证所有进入的企业都能够长期存活,并获得商业成功,但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却可以实实在在的创造就业机会,在试错中未就业者提供宝贵的经验。当行业中有较多数量的企业后,因为单一企业对行业以及就业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下降,政府也可以从具体事务的管理中解脱出来,只要维护了公平市场运作以及合理的社会责任,而不用担心少数几个企业运行好坏会影响到多数人的就业和收入预期。

从满足需求的角度,正如我之前的文章中讲过的,我们有很多的需求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同时我们消费时还有很多隐性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消费。行业放开是最有效的增加供给的方式,同时将进入门槛透明化,减少寻租机会,让钱真正投入到创造价值的环节。同时也只有能够真正满足居民迫切需求的供给才能让大家爽快的消费。

此外,对各种资本、特别是民营和私营资本的准入放开还可以纠正我们就业结构的畸形。每年的公务员考试都吸引了全国绝大多数优秀人才的激烈竞争,其结果是将最优秀的人才都吸收到了政府管理机构,并由此带来两个后果:一方面,因为私人部门缺乏足够多有吸引力的就业机会,很多原本可能涉足私人部门的人都集中到了政府机构,造成政府就业的过度竞争;另一方面,由于最优秀人才在政府部门的集中,导致政府对企业人员素质的歧视和过度担忧,进而容易在很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越俎代庖,过度干预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事实上,我们应该为这些人才提供更多的下场一试身手的机会,让他们成为市场最前沿的弄潮人,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人才的这种结构转移可以大幅度提高企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减轻政府人员对企业的家长式的担忧,进而更有利于政府的放权,激发市场的活力。

如果说过去的一年,我们疲于应付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无暇对结构进行过多的调整,那么经过一年的讨论,明年将是改革调整的关键一年:等一等我们很可能就回到了原来的增长模式;推一推我们将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话题:



0

推荐

孙驰

孙驰

17篇文章 9年前更新

观察经济、分享观点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