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通胀给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价格上涨,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通胀往往会以非价格的形式出现。曾有人形象的说,青椒炒肉丝在青椒贵的时候会变成肉丝炒青椒,只见肉不见青椒。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非价格表现的通胀。有意思的是,这个非价格式的通胀并不是价格管制的产物,而是普遍存在于市场化的行业。理论上,在市场化程度高的行业里,供给者是有价格调整的权力的,但是调整价格往往不是第一选择,而是在通胀持续一段时间后才逐渐被采用。

 当消费者容易辨别价格变化,而不容易辨别品质变化时,商家往往会减少价格变化来维持客户的忠诚度,并通过商品品质的变化避免损失。还是用餐厅的例子来说,每天要在餐厅解决午餐甚至三餐的人都会对自己周边餐厅的价格烂熟于心,商家的任何涨价行为都会马上被察觉,而倾向于减少涨价商品的消费。面对这些价格敏感的客户,商家一般不会轻易调整价格,而往往调整商品的品质。例如前面说到的青椒和肉丝的配比,又或者是盛菜盘子的大小,食材的品质等等。当这个变化累计到足以影响我们的消费感受时,我们逐渐倾向于接受较高的价格来获取较好的消费感受。于是商家开始提高价格改善品质。不难看出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消费者对于消费品质的判断,以及对价格和品质的相对评价是商家是否继续非价格式通胀的关键。换句话说,我们越注重商品的品质,通胀压力越容易以价格形式体现出来。

  当我们将价格变化作为宏观经济指标时,事实上假设人们对品质有足够的重视,因此通胀的非价格表现是非常短暂的,可以忽略的。但在现实中,对品质的判断往往是不易的,而对价格的强调又客观的弱化了对品质强调,因此通胀更多更久的以非价格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曾有朋友介绍某楼盘的房价降了一千,但房子由精装变成了毛坯;也有某款汽车降价,同时伴随着降低配置。更难于量化的情形体现在服务业,服务的品质包括服务态度等等更多的取决于消费者感受,很难量化,也属于典型的非价格通胀。记得一家很喜欢的香港咖啡店在通胀严重的去年,没有涨价,但服务员不再主动询问需要什么,等咖啡的时间也无限变长,送来的咖啡杯子竟然还有口红印,不仅感叹又遭遇了非典型性通胀。

因此,通胀并不一定都在我们直接观察到的价格变化中,单纯强调价格变化形式的通胀只会让我们感受更多的非价格通胀,但不能真的遏制通胀。经济学分析中观察通胀、统计通胀指标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经济体的状态,并推导出通胀背后的原因,为调节经济提供依据。如果通胀越来越多的以非价格形式出现,我们通过观测价格确定通胀水平的指标就会失效,当然据此提出的经济调节政策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偏差。

话题:



0

推荐

孙驰

孙驰

17篇文章 9年前更新

观察经济、分享观点

文章